載入中...
正在加載作品詳細資訊
這是一棟歷經歲月洗禮的透天厝,外觀有著傳統綠色磁磚與鐵窗結構,屋內格局陳舊、動線破碎。新屋主買下這棟老屋,決定重新梳理空間,讓這棟老宅迎來嶄新的生活篇章。
本案為屋主購入後的自住翻新,由於原始格局屬舊式透天建築,空間封閉、動線零碎,且樓梯設計佔據過多有效使用面積,因此在設計初期便確立「從格局重整出發」的策略。 設計團隊評估後,於不變動主結構樑柱的前提下,進行整層隔間的全面拆除。打除後的毛胚空間,為後續動線優化、樓梯位移與空間再配置打下基礎。
舊式透天厝常見的格局安排,是將樓梯置於建築正中央,雖符合當時建造習慣,卻嚴重影響現代家庭的生活動線與空間整合。 本案亦不例外,原樓梯將一樓切分為前後兩個狹長區塊,使客廳與廚房彼此隔離,不僅動線破碎,更限制了家庭成員間的互動。 設計團隊針對此痛點,提出樓梯位置全面調整的方案,將其移至側邊牆體,使整層空間得以串聯為一體,形成從玄關延伸至客廳、餐廳、廚房的流暢動線。 此舉不僅改善了空間比例與採光條件,也讓原本割裂的場域,重新獲得開放且連續的生活感受。
舊隔間拆除後,設計團隊依據全新的動線配置與機能分配,展開隔間重建工程。相較原始封閉又破碎的格局,新設隔間透過紅磚分牆的方式,逐一釐清空間定位,讓客餐廳、中島廚房、衛浴與儲藏空間有了清楚分區。磚牆堆砌的不只是結構,也是生活秩序的骨架——它讓未來每個使用節點,都能貼合一家人的生活習慣與動線需求。這是空間重生的開端,也是全案邁向明亮、流動、實用生活的第一步。
為翻轉老屋既有形象,外觀立面從鋼架搭建展開初步拆除工程,逐步剝除老舊磁磚與欄杆設施,為後續重塑現代外觀語彙鋪路,呈現整體改造的第一道轉折。
歷經初步拆除與結構修整後,外牆進入立面材質鋪設階段。灰白仿石材塗料搭配木紋磚飾板,為建築外觀注入現代清爽的立面語彙,逐步擺脫老屋舊有形象,形塑嶄新的街廓印象。
進入外觀立面收尾階段,設計團隊同步進行磁磚貼覆與線板修整。色彩與材質比例已逐漸明朗,門面轉化為具現代語彙的形象,亦預示整體翻新工程即將進入內部精修的尾聲。
翻新後的一樓重新整合為開放式公共空間,客廳、餐廳與廚房以中島為核心串連,形成自然流動的日常動線。廚具配置講究實用與整潔,內嵌式洗碗機、收納設計與家電整合,回應現代生活對效率與美感的雙重追求。客廳則以淺色系搭配俐落燈光,營造溫馨卻俐落的迎賓氛圍,讓家成為生活的重心與共享的場所。